近年来,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加速,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呈现爆发式增长。2022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新《职业教育法》,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,其中关于"中高职贯通培养"的制度设计尤为引人注目。这一变革正在打破长期存在的学历天花板,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构建起更为畅通的立交桥。
中高职贯通培养并非全新概念,但其在新职教法框架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。这种模式通过课程体系衔接、培养标准对接、教学资源共享等方式,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贯通。与传统分段式培养相比,贯通培养最显著的优势在于打破了学制壁垒,学生可以通过"3+2""3+3"等灵活学制,在完成中职教育后直接升入对接高职院校,避免了升学考试的重复筛选,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效率。
从政策演进角度看,中高职贯通培养经历了从地方试点到国家战略的升级过程。早在2014年,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》就提出"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";2019年"职教20条"进一步要求"完善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";而新职教法则以法律形式将其固化,明确规定"国家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,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"的现代职教体系。这种政策演进轨迹,反映出国家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的持续优化。
在实践层面,各地已探索出多样化的贯通培养模式。以上海为例,自2010年启动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以来,已形成"专业对接、课程衔接、学制贯通"的成熟模式,参与专业从最初的4个扩展到现在的近百个。广东省则创新性地发展了"三二分段"培养,前三年在中职学校学习,经考核合格后直接进入高职院校后两年学习。这些实践不仅验证了贯通培养的可行性,更积累了宝贵的制度创新经验。
课程体系重构是贯通培养成功的关键所在。与传统分段培养中存在的课程重复、内容断层不同,贯通培养要求中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。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与多所中职学校合作开发的"阶梯式"课程体系颇具代表性:基础技能训练集中在中职阶段,核心技术培养安排在高职阶段,专业拓展模块则根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。这种设计既避免了资源浪费,又确保了能力培养的连续性。
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共享机制也是贯通培养的重要支撑。在重庆,多所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建立了教师互聘、实训基地共用机制,高职教师定期到中职学校指导教学,中职教师参与高职教研活动成为常态。浙江部分院校还开发了"云上实训"平台,实现了虚拟仿真资源的跨校共享。这些创新举措有效缓解了中职学校资源不足的困境,提升了整体教学质量。
从学生发展角度看,贯通培养带来了多重积极效应。最直接的是降低了升学成本,江苏省教育厅数据显示,贯通培养学生的高等教育获得率比传统路径高出42个百分点。更重要的是,这种连续性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的技术技能体系,苏州某高职院校的调查表明,贯通培养生的专业忠诚度和职业适应能力明显优于普通生源。此外,贯通培养还拓宽了职业发展空间,部分优秀学生可以通过"中职-高职-职业本科"的通道继续深造。
企业作为人才需求方,对贯通培养模式也给予了积极反馈。海尔集团参与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贯通培养项目后指出,这类学生"技术基础扎实、适应岗位快"。京东物流与多所院校合作的"订单式"贯通培养班,学生留任率达到85%以上,远高于社会招聘水平。这些反馈印证了贯通培养在产教融合方面的独特优势。
当然,中高职贯通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。专业设置的同质化现象值得警惕,部分地区出现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的情况;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完善,个别院校存在"重规模轻质量"倾向;此外,社会认知度仍有待提高,不少家长仍将贯通培养视为"退而求其次"的选择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多方协同努力。
展望未来,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发展路径日益清晰。数字化转型将成为重要方向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新技术将助力个性化培养;产教融合将走向深化,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成为常态;终身学习理念将进一步融入,贯通培养将与职业培训、继续教育形成有机衔接。随着这些趋势的发展,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特征将更加鲜明。
新职教法实施背景下,中高职贯通培养正在重塑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生态。这种创新模式不仅打破了学历天花板,更重要的是构建了能力本位的成长通道。当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通过这条路径实现人生价值,当企业能够获得更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,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自然水涨船高。这既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应有之义,也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。在推进过程中,需要保持制度创新的定力,既要积极破解现实难题,也要尊重教育规律,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格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