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随着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,中高本贯通培养模式逐渐成为推动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。为贯彻落实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》精神,教育部联合多部门印发《关于做好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》(教职成〔2024〕2号),其中附件3对五年制大专升本通道作出专项部署。这一政策的出台,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培养进入新阶段,为广大学子提供了更为清晰的升学路径。
一、政策背景与核心理念
当前,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期,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。传统职业教育体系中,中职、高职与本科教育相对割裂,学生升学通道狭窄,职业发展受限。中高本贯通培养政策的推出,旨在打破学历"天花板",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"立交桥"。
政策的核心在于建立"中职-高职-应用型本科"一体化培养体系。通过五年制大专(即"3+2"分段培养)与专升本考试的有效衔接,实现职业教育各层次间的有机贯通。这种设计既保证了技术技能培养的连续性,又为学生提供了学历提升的规范通道。
二、贯通培养的具体实施路径
根据文件规定,五年制大专升本通道主要包含三种实现形式:
1. 对口贯通分段培养
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,遴选优质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结对,前3年在中职学校学习,经转段考核合格后进入高职阶段学习2年。完成高职学业后,可通过省级统一专升本考试进入对接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继续深造。
2. 五年一贯制培养
具备条件的高职院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,实施5年连贯培养。学生在第4学年末参加专升本资格考试,通过者进入最后1年的本科预备阶段学习,合格后颁发全日制本科文凭。
3. 学分银行积累转换
建立职业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。五年制高职学生可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、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等途径积累学分,在专升本时按规定折算相应课程学分。
特别值得注意的是,政策明确要求贯通培养必须保持"技术技能培养主线不断线"。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要体现职业导向,实践教学比例不低于40%,与普通学术型本科形成明显区分。
三、关键政策创新点解读
与以往政策相比,教职成〔2024〕2号附件3呈现出若干突破性创新:
1.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
专升本考试实行"文化素质+职业技能"评价方式。文化课考试科目缩减为2门(专业基础+职业素养),职业技能测试权重提高到50%。获得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奖项的学生可申请免试部分科目。
2. 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
要求中职、高职、本科三方共同制定衔接培养方案,建立课程地图,避免重复学习。重点建设50个专业群标准,实现教学标准、实训标准、评价标准"三统一"。
3. 企业深度参与机制
规定贯通培养项目必须由行业企业参与共建,企业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比例不低于30%。学生在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1年,推行"招生即招工、毕业即就业"的订单培养模式。
4. 质量保障体系构建
建立省级质量监测平台,对贯通培养项目实施动态管理。毕业生就业率连续2年低于85%或专业对口率低于70%的项目,将暂停招生资格。
四、政策实施的保障措施
为确保政策落地见效,文件配套出台了多项保障机制:
1. 经费保障
地方财政要按照普通本科高校标准拨付贯通培养项目生均经费,企业参与办学可享受税收优惠。设立专项奖学金,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予每月300-500元生活补助。
2. 师资建设
实施"双师型教师倍增计划",要求专业教师每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企业实践经历。建立高职与本科教师互聘制度,鼓励高校教师到职业院校兼职任教。
3. 实训条件升级
重点建设100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,推行"校中厂""厂中校"模式。规定贯通培养专业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不低于1.2万元。
4. 信息化支撑
开发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管理信息系统,实现学籍档案电子化流转。建设50门专业核心课程虚拟仿真实训资源,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。
五、政策影响与发展展望
这一政策的实施将产生深远影响:对于学生而言,拓宽了成长通道,使职业教育从"断头路"变为"立交桥";对于院校而言,促进中职、高职、本科协同发展,形成人才培养共同体;对于社会而言,有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,培养更多"大国工匠"。
未来发展趋势可能呈现三个特征:一是专业设置更加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新兴产业;二是培养模式更加强化工学交替、育训结合;三是国际交流日益频繁,推动中国职业教育标准"走出去"。
需要特别提醒的是,学生在选择贯通培养项目时,应重点关注三点:查看院校是否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名单内;了解对接本科院校的办学实力;考察专业是否契合区域产业发展需求。教育部门也将定期发布《五年制高职专升本质量报告》,为考生选择提供参考。
总体而言,中高本贯通培养政策的出台,是我国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里程碑。通过制度创新打破学历瓶颈,使更多青年凭借技术技能实现人生价值,这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具有深远意义。政策的成功实施,需要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和社会各界形成合力,共同营造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。